编者按:家书抵万金。一封家书,一份真挚情感,一段家国情怀。让我们打开一封封家书,感受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和力量。

智鹏朗读嘉宾

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、十佳主持人。中国之声 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播音员、《新闻纵横》主持人。

  读了你们的对话,心里很不好受。我一直关注来自农村的学生,也即“城市里的乡下人”。从你们的来信里,我看到了残酷的真实,令人震惊。你所说的在城乡之间流浪的失根状态,以及由此产生的“身份强化意识”和“失语”,以及走不出的“离去——归来——离去”的生命循环,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。其实鲁迅小说《故乡》写的就是这样的生命模式。我最近也在和许多大学生讨论“漂泊者”和“坚守者”两种生命形态及其所存在的生命危机。在某种程度上,你们正是这样的“漂泊者”,既融入不了自己所在的栖居地城市,又回不了乡村,就成了“无根”的人。

  要改变这种状况,我以为,首先应该理直气壮地认定:农村、家乡——那块土地,那块土地上的文化,以及生育劳作在那块土地上的普通农民,就是自己的“根”。在某种程度上,农村正是整个中国的“根”。因此,我对城市里的大学生说,不了解农村,也就不了解中国,也就是无根。在这个意义上,你们和农村的血缘关系与精神联系,正是你们的一个优势,是许多现代知识分子所缺少的。在这一点上,是不能有任何自卑感的。当然这并不是美化农村,否认农村的落后需要进行改造。在这个意义上,出身农村的人,又要走出农村,走到城市,甚至外国,接触一个更广大的世界。根据我的经验,一个人,一个知识分子,如果能出入于城市与乡村、高层与底层、中心与边缘、精英与草根之间,就能够得到更为健全的发展。从这个角度看,你们既有农村生活的记忆和经验,又获得了城市生活的体验,更是一个大优势,是单有一个方面(无论农村与乡村)的经历和经验的同龄人所不具有的。你们不应该把这些经验、体验当作包袱,而应该切切实实地当作宝贵的精神资源,充分地利用和发挥……>>更多